今天是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农历甲辰 龙年 小满  北京: 晴 西南风3-4级 14℃~27℃

人文教育 | 大运河源头寻“非遗”

发布时间:2023/10/24 14:06:00 访问次数:168




  10月19日,北京西城区地安门大街三石斋,第四代三石斋风筝传承人刘宾先生在向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学生讲解传统宫廷风筝的制作工艺。
  北京第十三中学的学生从学校出发,在周边寻找民间艺术,感受什刹海周边的大运河“非遗”传承。通过这次的探访学生们不仅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增进了对传统艺术的理解,更激发了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10月19日,北京西城区地安门大街三石斋,刘宾先生向学生展示3D打印制作的风筝龙骨。
  刘宾先生不仅转益多师,观察、学习不同风筝制作流派的技艺,掌握先进的设计理念,而且尝试把ps、3D打印等年轻人熟悉的新鲜技术融入到风筝制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让人看到风筝发展产业化与专业化结合的更多可能。



  10月19日,北京西城区地安门大街三石斋,师生一起参观三石斋内风筝。



  10月19日,北京西城区地安门大街三石斋,三石斋店内龙头风筝龙骨。



  10月19日,北京西城区东官房胡同白大成老先生家中,白老先生向学生介绍北京鬃人历史由来。白老先生身后的柜子装满了他的作品。
  鬃人是北京独有的特色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始创于清朝末年,是受皮影戏和京剧影响而产生的,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之所以称之为“鬃人”,是在于其底座粘有一圈猪鬃。放置于铜盘中,再用小木棒轻轻敲打铜盘的边,随着敲打铜盘的声响,富有弹性的鬃毛就会跟铜盘产生共振,盘中的人物便会动起来。



  10月19日,北京西城区东官房胡同白大成老先生家中,白老先生为学生介绍家中艺术藏品。



  10月19日,北京西城区东官房胡同白大成老先生家中,白老先生为学生演示“盘中戏”鬃人。
  白大成制作的鬃人,保存了浓厚的皮影戏特点,诸如筒式身子,服装用纸糊成,衣裤连缀不分,云字头勾画,风格粗犷,造型、脸谱的勾画酷似舞台京剧人物。现在白大成的儿子白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北京鬃人技艺第四代传承人。



   10月19日,北京西城区东官房胡同白大成老先生家中,白老先生以历史故事三英战吕布为原型制作的鬃人。
  “家门口”的“非遗”民间美术实践活动,推动“非遗”文化在校园焕发新活力。青少年收获了更多非遗文化的滋养,非遗传承也有了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工人日报记者 蔚可任 摄)
文章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推荐】【字体: 】【打印】【关闭
本站总访问量:1256983人次 | 最高峰6153人在线 | 当前有22人在线 | 网站地图 | 管理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联系我们:56876807
京ICP备2020035690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913号 | 本站支持IPv6访问 | 技术支持:智慧创星